我们客家人为大家贺年了---江氏文化网

    中华江氏网 2011年2月3日 江松易转载


 我们客家人为大家拜年了,恭祝大家;兔头福禄至,寿财迎春报.贺岁康乐幸,宏兔事业旺.如今联谊遍地开,,热情好客最芳菲.请大家欣赏一下客家风土人情味吧.


梅州乡情网 > 客家文化 > 正文

凤凰卫视《本色客家人》解说词 --------------------------------------------------------------------------------
一首《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在祖国广为传唱。这五十六朵花里,其中有一朵叫汉族,她有八个花瓣,其中有一个叫客家人,客家人的英文叫“Hakka”,提到客家人英国学者布肯顿有另外一个叫法,他说客家人是牛乳上的乳酪,是亚细亚人的表征,精华中的精华!
朋友,您认识多少个客家人呢?文天祥,洪秀全,孙中山,搞文学的欧阳修,郭沫若,研究历史的陈寅恪,伟大的数学家丘成桐都是客家人。那么客家人到底是什么人呢?想了解他们就必须从“人”这里入手,你会得到另外一个答案。有一个老外到闽西山区一个客家村落,当他看到圆形土楼时,误认为是“飞碟”他认为中国的深山老林里藏着天外来客的文明。这个误解其实只对了一半,客家人的“客”字是外来人的意思,证明客家人来自另外一个地方,而那个地方自然不是火星也不是木星,但是说起来也很久远了,这个故事要说就从千百年前的黄河边说起。
公元三四世纪,西晋时期的中原汉人正忙着应付“八王之乱”,就在这个时候千年不遇的大旱灾发生了,北方平原的匈奴人为了争夺生存资料分别向西和向南举兵,他们的西进导致了古罗马帝国的灭亡,往南则袭卷黄河南北使中原成为一异族领地。这就是著名的“五胡乱华”。为了逃避战乱,占当时全国人口六分之一差不多一百万的中原汉人被迫踏上了南迁之路,西晋的某一天一群长途跋涉的中原流民,穿过武夷山的东段山口,他们走上了一处峡顶放眼望去,一片土肥水美、兵革不侵的世外桃源就在山脚下,他们欣喜无比,决定在这里安家。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福建宁化的石壁盆地。在这里逃难的中原人建起了好几个村落,据说有两百多个姓氏的客家先祖曾经在这里居住过。再由这里去了广东,福建和更远的地方,民俗学家常说:“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今天海内外的客家人都把这里的石壁村视为客家人的祖地。
从中原汉人变成新的民系当然需要历史的时间和空间,正如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摇篮一样,赣闽粤地区的五条江河提供了客家民系产生的温床。其中,汀江被客家人认作母亲河,凑巧的是当条条江河向东流的时候,汀江却和客家人南迁的方向保持一致,一江春水向南流去,汀江是连通赣闽粤的航道,一度它成为客家人的经济命脉,它上游的长汀古城也因为客家先民的涌入而成为汀州府的所在地,呈现出“十万人家溪两岸,绿荫烟镇洛川桥”的繁荣景象!
南迁的中原汉人靠山靠水,搞顶了天时地利,接下来还要接受人和的考验。首先他们很团结与当地土著居民以及瑶畲民族发生了奇妙的化合作用。南腔北调揉和成自己的方言,南北的生活习俗撞击出另一种文明。如果我们现在能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去宋代,有机会翻一翻他们当时的户籍册。你会发现客家人编属于“客户”(当然不是指做生意的客户)也就是外来客、暂住他乡的一群特别的人,随着客家话的产生客家这个民系在宋代就已经形成。
要安家得有房子,客家人为自己起的家园勘称举世一绝,这些建筑集防卫、居住、仓储、加工、教育、娱乐的功能为一身,可以防盗、防震、防水、防火兼且控温,绝对是易守难攻好住好用,被世界的建筑师们称为是东方的传奇。
土楼围屋是客家人保卫自己家园的堡垒,也代表他们选择了新的大本营。客家先民的迁徙总共有五次,第四五次为大迁徙主要是从广东的梅州出发向广东、江西、台湾、四川和广西拓展,甚至向南洋和北美迁徙。明末之后,梅州成为客家人的集散地。因此被海内外视为现代客家文化中心。“处处为客,处处家”。石壁村的传说如今已经被客家人带到世界各地,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和全球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今天海内外共有客家人近八千万。其中,海内有六千多万,海外有一千多万,主要分布在新、马、泰、美国等五大洲。客家成为华人最广的民系。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看来此话不假。比如说在台湾每五个人就有一个是客家人,在大街上想知道哪一个是客家人可以说是易如反掌,只要听他开口会不会说客家话就知道是不是。
客家话与其它六大汉族语言不同,它不是地域划分或是以地名来命名的。这是非常独特的语言现象。客家话分为闽西粤东,赣南三种类型,保持了大量的古音古义,来自中原的迁民带来的中原古汉语是他们作为中原汉民的印记。也是流离中的一个精神故乡。因此,被称为古汉语言的活化石。比如,我们老祖宗的经典著作《诗经》由普通话来读很多地方是没法押韵的,但是客家话就可以。
有谁会带着一块石头云游四方呢?客家人会!客家话就是他们随身携带的活化石。如果说给这种石头上一种颜色,不用说,我想应该和我们的皮肤一样是黄色。
俗话说“日久他乡即故乡”,但是客家人总是忘不了他们黄河边的故园。无论远离故土千里万里,由原乡到沿海,五大洲四大洋,他们的根总是深深地扎在中原,而背井离乡的他们也把关于中原的记忆带到了新的家园。那时候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广东兴宁居然有春秋时期的编钟,它使我们也体会到了客家先民不肯放弃这样的宝贝家当而轻装流亡的复杂心情。
在陕西南部的秦领山脉商州市和丹凤县,今天依旧有客家人居住的村落,村里人至今还保留着客家的生活习俗,还会讲客家话,和梅县来的乡亲用乡音亲切地交谈着。在客家地区酿豆腐更是个典型,在以米食为主的南方山区客家人用它形象地寄托了对北方饺子的感情,再看看客家人爱舞的龙,还有什么比龙更能代表客家和华夏古老的渊源,表达出客家人的中原本色呢?
谁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大事,客家人最大的人生大事就是和祖宗保持密切的荣耀关系。客家先民来自中原举家迁徙颠沛流离,这让客家人体会到了根的重要。崇敬祖宗,追根塑源。这是客家人金灿灿的子孙本色。
在客家人居住的地区,几乎家家都能拿出祖宗像和族谱。客家人的谱牒除了记录家系排系,更重要的是记载祖上的丰功伟绩和道德准则,用于激励和教育后人不可以辱没祖先,要代代相传,光耀门楣。当客家人到一定的年龄后认祖归宗的情感就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尤其是到了老年的时候,这种落叶归根要回到自己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去和自己的祖先同在的这样一种情感上的需求,就变成一种不可竭止的内在冲动。可以说在很多中国人中这种文化已经变成本能一样的冲动,这在客家人的地方表现尤为强烈。因此,在梅州机场常常迎来海外返乡,认祖归宗的客家人。
有人说:国外的月亮特别圆,客家人说:神还是家乡的灵。不管有苦也不管有多难,客家人生活中有一种必要的功课就是认识祖先,崇敬祖先。他们一辈子的迁移吃尽了苦头,但是逃难的粮食最好吃,因为这里头包括了精神的食粮。在潜移默化中客家人强化了儒家文化中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一代带地传下去,他们有一种建筑专门发挥这种功能,这种建筑叫:宗祠。
宗祠和祖堂是客家人用来供奉祖先的地方,也是商讨宗族大事的议事中心。在客家人的心目中,那是一处庄严而神圣的地方。对客家祖先的意义也体现在建筑上,福建南靖县的怀远楼,建四层外墙只花了一万银元,而祖堂却花掉了两万银元。体现了客家人最重视的宗族利益和荣耀。更甚的是,在堂号和堂联上也满眼皆是客家子孙念念不忘的祖训。
一个流浪的民系无法带走祖先的土地,而祖先的牌位是绝不能丢的,带上了祖宗的牌位也就带上了祖上的荣耀。世界上还没发现在哪一个民系能够像这样把一百多个姓氏的祖宗牌位放在一起供奉。在一个偏僻的古镇,一条不过三华里街的小镇数十家不同姓氏的祠堂和睦相处。无论是重返中州还是在迁徙之地,客家人一次次地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无论怎么漂洋过海,跋山涉水他们也都要重返故土去寻找自己的生命之源。
在海外客家人成立了许多冠以总会或会馆的团体。分布世界各地和港澳台地区的客属团体就有数百个。这些团体使客家人在海外得以继续保持优良传统,联络感情。在海内外各地轮流召开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已经先后在十来个国家和地区举行了十多届。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在这里相聚,共同确认自己永远是客家祖孙。 客家人是模范祖孙,也是多神信仰的忠实追随者。从如来佛祖到三清圣人,从土地公公到天后娘娘,从观音菩萨到文圣武圣。各种仙神,各路神仙只要有本事客家人就会顶礼膜拜。真是满天神佛保佑客家人。但不管怎么样这些善男信女都是想让神佛保佑自己能够光宗耀祖,客家人就是用这种方式紧紧地团结在祖先的周围。
到底客家人用什么方式来光宗耀祖呢?在古代他们没有选择发展农庄也没有选择做生意。而是选择了当时社会地位最高也是最正统的行当——做官。要想做官先问皇上,要让皇上知道你,就得先从人群中脱颖而出。怎么做呢?当然是参加科举,准备科举当时正式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头悬梁,锥刺股”,读尽天下圣贤书。
要是去客家地区旅游,你会发现看到灰色的旗杆。这到底什么意思呢?第一,就是告诉祖上我很荣耀,给你脸上添了光彩。第二,就是告诉天下人我很棒,我的家族真的很棒!
这拔地而起的旗杆不仅仅是建筑奇观更是客家人精神文化的写照,它代表了客家民系的性格和气节。象征着民系精神的石旗杆必须是读书中举,然后入流做了官,是品官的才有资格在自己的祖宗祠堂门口立石旗杆。
为了读书客家人做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广东揭西上沙镇有这样的一个家庭,有位老妈妈在20年的时间内扎了五万把扫把来供养4个儿子读书。这个家庭很穷,但是也很富,因为这4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
哪怕是再苦也要读书,给子千金不如教子学艺。在客家地区崇文兴学蔚然成风,许多客家县被称为文化之乡。客家人的教育成果更让全世界的人刮目相看。史载,宋朝赣南地区共有文武进士293人,宋至清朝梅州地区共有文武进士234人,龙岩地区共有文武进士274人,杨之光、谢清高、林枫眠,比比皆是。客家人黄遵宪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有自由精神的学者和诗人,十年外交生涯使他接触纳了海洋文明他率先诗界革命,喊出了“我手写我口”的自由口号。太平天国时期客家人洪仁玕发表了具有浓厚资本主义色彩的巨著《资政新篇》。客家人郭沫若以他想象力超凡的诗歌震动了“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新诗坛,成为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文化人。清代著名的梅州诗人宋湘湛称天下第一才子。
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把教育当成责任,在很多的客家村落和土楼里,和过去一样继续培养出优秀的读书人。“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祖孙读与耕”,他就是客家老祖宗的温训。他教育客家祖孙后代要发扬客家老祖宗的勤和俭的高尚精神。建了大圆楼大方土楼那要花多少心血,靠的都是勤和俭!
“小嘛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狂”。不难看出用功读书有个好的环境还是重中之重,重视教育的客家人,自己不仅用功读书而且也努力办学堂。办好了学堂,调皮的小孩子就找不到不好好读书的借口。在客家地区有多少土楼围屋就有多少学堂。上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曾经不止一次地惊叹说:“这里远比英法的学校密度还要大”。在过去客家人的宗祠都专门设有学田或学鼓,用来鼓励孩子读书。
近几年来梅州人田家炳在全国各地独资和赞助捐建的各类学校101所,医院29间,桥梁108座,图书馆350个,以及大批文化交通等公益设施金额达数亿元。
很多客家人办学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很多的客家读书出色,但也不出色的,一部分在外打工辛辛苦苦赚了钱生活也过得不错,由于客家人骨子里的含儒本色,办教育变成了一大心愿。他们从来没有忘记老祖宗说的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从来就不敢忘记老祖宗交代的儒家品性。
提到了品性,客家人不是完全从课本上学,而是通过一系列地毯式的轰炸手法。客家人的建筑里少不了学堂和祖堂,也少不了对联和牌匾,一些随处可见的诗文就是客家人的家庭教师,无时无刻不在鼓励客家子弟群学上进,追求品学兼优,胸怀古今。这些诗文也有它的特别之处,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提写的,够资格的都是饱学只士。
客家民居是我国五大民居之一,除了造型别致和奇伟壮观之外里面的哲学也是别有乾坤。圆中有圆,方中有圆,方中套圆,圆中套方。客家民居巧妙地体现出阴阳八卦三才五行的传统哲学。体现了一种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体悟。天地玄黄,春秋代序,日月往来,生死轮回。刚一个圆就有说不完到不尽的宇宙真理。走进这些建筑就好像走进了历史,走进了《论语》文化的氛围之中,住在这么有文化品味的房子里难怪他们对文化的追求。
客家人会读书,但绝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醋溜溜族。客家人绝对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历史学家发现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每一次重大政治事件都是客家人扮演了重要角色,这群口里念着“之呼者也”的君子,真的可以把家里耕田用的农具都那来做武器,变成一个真正的汉子。可爱的客家人为了国家的兴亡不愿意做书呆子,说他要做英雄。
客家人“文天祥”在南宋王朝即将覆灭的时候挺身而出,率领义军在赣闽粤山区直至海边,殊死抵抗蒙古大军。无数的客家人跟着他奋起抵抗,成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佳话!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后,在洪秀全的领导下,发动了起义,大军攻占了武汉,定都南京。太平天国运动他提倡天下平等,平均地权。狠狠地动摇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洪秀全实逝世两周年后,孙中山也诞生在广东香山县的一个客家家庭。孙中山不仅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教育,还接受过正式的欧洲式西方教育。这个以洪秀全第二自勉的伟人,立志要把中国改造成富强民主的国家先后组织了兴中会和同盟会。奔走于海内外,唤醒民众多次组织武装起义。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封建帝制,他成为了后人仰止的历史功臣。
客家出过很多功臣,叶剑英,朱德,叶挺便是其中。提到了古代的将军我们可以想起明末大将袁崇焕身陷被害,他身边也有一个姓余的谋士,他冒出满门抄折的危险把他的头偷回来埋在后院,就是要把袁大将军的民族气节传给后人。他要求自己的后代为将军守墓,到今天守墓的已经是地十七代子孙。没错,那怕是普普通通的客家人也有轰轰烈烈干一场的壮志豪情!在近代的战斗史中究竟有多少客家人为国捐躯已经无法统计。许多人九死一生功勋卓越。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大量客家人活跃在前方和后方的各个战场。他们为抗日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抗日战争中陈嘉庚和海外华人一道,争先购买债券捐资捐物资助祖国抗日。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客家人救国是想尽了办法。条条大路通罗马,种种途径救中国。的确,要为国家作贡献不一定要上战场,做英雄当然另有天地,比如在商场上客家人早就建功立业了。
中国葡萄酒第一人张弼士,华人报业区子胡文虎,维他奶创始人罗桂祥,领带大王曾宪梓,慈善家田家炳,牛仔裤大王杨钊。如今的客商已经遍布全球,据统计海外客家人是华人华侨中回乡归国投资捐资最热心最踊跃的一个群体,在这个时代发展经济和文教就是客家人报效祖国光耀门楣的最好方法!
无论在战场,在商场还是其他领域挡不住的还是客家人爱国爱乡的一腔热血,既可以让自己的祖先感到自豪又可以让中国的老祖宗感到欣慰。客家人为什么这么能耐呢?可见他们的骨子里还有一种成功的本色。让他们在非常恶劣的条件下白手起家。从他们收拾行囊离开黄河两岸的那一刻起客家人的身体就被历史注入了拓荒开垦的基因。
有语道: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时难!客家人却总是可以从无到有,化腐朽为神奇。早期的客家人为了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总结出一条经验,要善于利用“四缘”,地缘、血缘、善缘和业缘。在困境中客家人抱成一团站稳脚跟,他们的家不是靠刀枪换来的而是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今天客家后代已经出类拔尖,时代在变,客家人却一路走来始终如一。世界那么大,客家的新一代相信走出围屋,走出土楼冲出山区,冲破封闭,他们相信会比他们的前辈书写更多白手起家的故事!
 

--------------------------------------------------------------------------------

网友评论:






· 产业转移工业园招商推介会在深圳. . .
· 沸腾之夜——记深圳市琴江文化研. . .
· 兴宁举办第二届文化艺术节 . . .
· 李达科《格位数论》学术研讨会在. . .
· 五华提出抓住机遇顺势而上 . . .
· 县委县政府召开各界人士迎春座谈. . .
· 围龙屋的前世今生 . . .
· 梅州何以称“梅”州 . . .
· 客家人的孝道精神 . . .
· 客家人的春节习俗 . . .

· 客家五月节俗 . . .
· 客家婚俗:看妹子与踏嫁场 . . .
· 五华七盏灯 . . .
· 客家人的春节习俗 . . .
· 围龙屋的前世今生 . . .
· 梅州何以称“梅”州 . . .
· 客家人的孝道精神 . . .
· 客家人的春节习俗 . . .
· 教人做人的客家俚语 . . .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广东. . .


关于梅州乡情网   |  宣传合作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梅州乡情网(2009-2012) 主办单位:《梅州乡情》杂志社 和合网
       
 

 


分享按钮>>恭祝天下谈氏新春快乐
>>三十六计教出好孩子教育方法更优秀--江氏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