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江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江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我们是一家  全部分类
  主 题: 万载公小传(综合) 已阅:6217 / 回复:21(楼主)

江万载,讳亿,字子玖,号古山,万载是公出仕后的名字。公幼聪且体格魁伟,臂力过人,深得祖父璘公及父烨公的喜爱,除授以家传儒学外,还聘名师授以兵法、武艺、堪舆之术,俱得精髓,其祖璘公曾对乡中父老言,临(指万里公,出仕前讳临,万里也是出仕后的名字)耿介憨直,伯(指万顷公,公于家族中讳伯,万顷亦出仕后的名字)寡谋少断,许国或有所忠,唯亿临事不苟,思虑万全而行事果敢,他日能存吾族于乱世者,必此子是也;后来果然是万载公带领江氏“三古” 遗族离赣赴闽,重创辉煌。公初应武举登仕,被授义郎将,累官至剑南州兵马副总管,禁军值殿将军,后弃武尚文,与弟万顷于同一年登翰林庶吉士,累官至礼部尚书,时值权相史弥远、贾以道等先后当权误国,因兄万里公的原因,公也在被排挤之列,公因兄万里及弟万顷皆在朝为官,遂以家中尚有慈母尚须奉养为由,辞文官实职,仅挂武职虚衔锦衣指挥签使辞官归里奉事慈母烨公妣陈氏,时宋廷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公为免不测,聚子侄习文经武,理宗朝及度宗朝皆多次复征公复官,皆推辞不就,唯日以教子侄及乡里习武为乐,时万里公、万顷公皆宦居未定,独公秉祖、父衣钵,教授乡里,明经尚武,深孚乡民所望,被邻近几州郡乡亲推为豪杰之首。咸淳十年(1274年),万里公因在朝为贾以道、陈宜中排挤,外有蒙元逼迫日紧,观赵宋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以七十七岁高龄最后一次辞官归里,命子侄率家人及乡里凿池曰‘止水’ 于芝山后圃,公与万里公乃一母陈氏所生﹝烨公初取元妣陈氏生万里公后,男丁久无所出,复娶二妣张氏一娘与三妣刘氏九娘,也多年未见有男丁出,直过十三年后,才由元妣陈氏生万载公、三妣刘氏生万顷公,故万载公与兄万里公年龄相差很大,与弟万顷却相差不大,仅一、两月而矣,故有些族谱往往把万载公与万顷公的次序搞错,把万顷列为二房,而将万载排在满房,实际上,万载才是正宗二房。﹞,见此已知兄有殉国之意,乃劝其曰:“国事虽靡,然亦未致不济也,即使再有不测,兄于国事亦以尽心碌力,可庶几无愧也,即或强虏突致,弟率子侄人众亦当保兄留有用之身待他日再图国事,况兄堂堂国相,仕林领袖,更应等待时机,登高振臂,以挽狂澜于既倒,岂可轻言就死?弟谓不值也。”由此引发了万里公从容坐守以为民望的经典理论语言,具体是怎样一段语言,各族谱多没有记载,本文在此也只能把意思大概说一下,可能万里公的意思是说,宋自立朝以来因重文轻武,以至国境日削,文武官员乃至百姓忠于国事的甚少,自己曾经身为国相,现虽已不在位,亦当为士大夫及百姓表率,面对外族入侵,虽可由子侄保护全身而退,但如此做必当影响满朝文武及百姓抗敌的决心和士气,而自己年纪亦已老迈,再不能为国为民族效力,只有一死以唤醒汉民族抗击外族欺侮的血性和斗志。通过这次对话,公知万里公以死殉国之意已决,然而,作为同胞兄弟,始终不忍心让兄之决心变为残酷的现实,因此,公于是聚子侄族人,商募义军以抗强虏之事,冀以延万里公决死之期,亦于国事或有所补也,子侄中成壮年者,皆响应灼跃,并得万里公之支持,散家财以充军费,募兵告示发出后,很快得到四方豪杰的响应,半月即已得3500丁壮,然此举当时虽得饶州知州唐震的支持,而州通判万道同则对此不以为然,向朝廷告以聚众谋叛之罪,当时当权的贾以道,陈宜中之流,虽知亡国之危迫在眉睫,然更加不敢得罪蒙元,因此下令唐震取缔,所幸唐公亦乃主战派人士,虽然不再资以军费,然也没有按上边命令强行遣散,而是任由公率子侄日夜加以操练,以预不测,而饶州之民,见公以年近古稀之龄,跨马射箭犹胜壮男,于是民心乃稍安,而万里公赴死之意得以稍懈。在汉民族最危难之际,忠义堪比杨家军、岳家军的江家军得以成立,开始了它艰难的战斗历程。

作者:吾乃过客矣 (2013/3/22 13:44:58)   回复此贴
  回复:万载公小传(综合) 第 1 楼

这支成立于民族危亡之际的江家军,虽然因此后的南宋朝延亡命东南沿海一偶而未见载于正史或野史,然而正是它开启了汉民族不甘受侮的不屈不挠的反抗外来入侵的抗争之歌,正是以江家军为核心的南宋南方军民的舍命保护,南宋末二帝才得以在东南沿海再苟延多几年,直至五年后(1279年)崖门最后一战,3500江家军将士也随以客家子弟为主的南宋近二十万军民永沉海底,无一投降,它的第一任统帅万载公为救幼帝端宗滔海而死乃至尸骨无存,它的第二任统帅钲公(万载公次子,字国岩,号道斋,有谱又记为遁斋,钥公这一辈,自镐公以下,按祖父烨公的意思,取名均以金字作偏旁,起字带国字,而烨公因自己被乡中父老称为韦斋先生,故也让自己的孙辈统一取号为某斋,甚至有些族谱也记烨公的号为律斋,其实,这是万载公收养同姓族中孤儿宗杰公之号,而宗杰公又被福建和都昌个别三房万顷公谱系错误称为公杰,更有甚者,有些宗谱将烨公与万载公、万顷公之辈份混淆,这其中固然有为避免蒙元追杀,故意为之的原因,也有因时间久远,宋末逃亡,至明中后期乃至清初才编修族谱,很多事情还没有考证清楚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宋亡后之三古后裔,逃散各地,迫于生计,被迫放弃诗礼传家的传统而造成的错漏,就烨公本身,其实并没有入闽居住,却被尊为三古世系入闽开基祖,这一方面是为避开蒙元的追杀,另一方面也是先祖为避免子孙后代因时间久远而忘记祖宗之坟远在赣西的明智之举,而烨公之讳,由入闽前的‘烨’ 字改为入闽后的‘晔’ ,则表示入闽江氏一族不忘宋末二帝之意,因宋帝昰瑞宗和宋帝昺名字之中均含日字,而江氏三古一系虽儒学世家,却并不拘泥古板陷于流俗,学别人去避什么讳之类的东西,反而一反常规,反取与帝名有关之字为已先辈或子孙之名,也借此表劝喻后代不忘忠于国事之意也。)因故错过宋元厓门会战而于几天后赶到厓门战场,懊愧得号淘大哭,随即亦滔海而死,当地居民感其忠义,却不知钲公名讳,听钲公部属唤公为国岩将军,根据其呼唤立岩公庙以作记念,据说,遗迹至今犹存。因此,此江家军虽然远没有宋初杨家军、宋中岳家军哪样著名,甚至因残宋的流亡短命而没有记入正史和野史,但其可歌可泣的故事,绝不亚于杨家军和岳家军,各位有兴趣又有一定文字功的江氏宗亲或其他姓氏的朋友可去考证一下,以这题材写书或者电影剧本,保证畅销并且能一炮而红,只不过,无论是江氏宗亲还是其他姓氏的朋友,如书或剧本出在笔者之书或剧本前,应该把版税和稿费收入的80%交给笔者,并且要与笔者分享以后的版权及其收益,以便笔者有更多的资金经费进一步还原这段历史;愿意和笔者合作者先加笔者Q号156380837,若有人侵犯笔者的最先版权,笔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本来只想用一贴的篇幅简单介绍江氏三古世系如闽开基祖万载公的简略事迹,但贴吧规定二千字以下,笔者写到此可能已经超二千了,只好写到这,以后有时间再续写完。

作者:吾乃过客矣 (2013/3/22 13:46:17)   回复此贴
  回复:万载公小传(综合) 第 2 楼

江家军成立后,经万载公日夜率子侄以兵法演练,不到两月即成为一支颇具战斗力的部队。咸淳九年(1273年),由于贾似道一再拒绝以万里公等为首的主战派向襄阳增派援军的建议,被元围攻六年的军事重镇襄阳终于落入蒙元手中,南宋长江防线门户大开,咸淳十年(1274年),二十万蒙古铁骑开始横扫江南,万里公的抗战主张依然不被采纳,深感无力补天的万里公辞官归里,凿止水以明志,催生了南宋民间自发抗元的第一支义军——江家军的诞生,只是当时的当权者还不承认它的合法性,无奈当时已遍地狼烟,长江沿线很多守军将或降或逃,局面根本无法控制,而正在此时,屋漏偏遭连夜雨,是年7月,宋度宗去世,贾似道废长立幼,扶立4岁的赵显登位,是为宋恭帝,由太皇太后谢道清临朝听政,实际上还是由贾似道专权;9月,蒙古二十万铁骑由伯颜统帅兵发襄樊,首先攻克沙洋(今湖北荆门沙洋镇)、新城(今湖北潜江),并从汉口(今湖北武汉汉口)进入长江,然后顺长江挥师东进,万载公统率成立不到四月的江家义军,不顾朝庭的反对,千里驰援鄂州(今湖北武汉武昌),曾在鄂州城外击败伯颜的前锋部队,无奈鄂州守将开门迎降,义军被迫孤军对战二十万蒙古铁骑与水师,终难抵挡蒙元汹涌兵锋,只能者战者走,但退至黄州今湖北黄冈)、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南)、江州(今江西九江)、安庆(今安徽安庆)沿途州郡宋庭守将皆不肯开门接纳义军合作抗元,反而份纷纷向元军投降,公不得矣,只好退回老家饶州城,才得到知州唐震的接纳,协助唐震防御饶州,唐公本欲将饶州的兵力交由公统一指挥,但同样遭到通判万道同的反对,说公虽是朝廷旧官,但经朝廷多次征诏仍不肯复官,现所领几千乌合之众尚未为宋廷所认可,岂可以布衣之身再掌朝廷兵权,授敌以衅柄,按照赵宋一贯以来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万道同说得确是在情在理,使唐公不敢轻易交出自己手中兵权,连万载公自己也不同意接收饶州城仅有的两千兵力,一来是不想授人以柄,二来公本来就属于权力欲很轻的人,否则,公就不会再三拒绝朝廷要求他复官的征诏,而公此后作为皇家卫队司令,是宋端宗和杨太后最信任和依赖的人,最后为救落水的宋端宗而葬身大海,论官职和地位,在宋末流亡小朝廷内,几乎是可以和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平起平坐的,却没有这宋末三杰的名气,甚至宋史上都没有留下公的名字,可见公是个相当低调的人;三是在万载公看来,就算多加这二千官兵反受朝廷制肘,要对付如狼似虎的蒙古铁骑,始终还是无济于事,而且全部兵驻扎于城内,蒙元一但围城,难免玉石俱焚,最终商量的结果,饶州城还是由州通判万道同带原有的官兵把守,万载公带自己的5000义兵(经过一个多月的征战,3500义军虽有所损耗,但不断有义民加入,所以江家军不少反多)出饶州城靠鄱阳湖边驻扎,与饶州城内官兵互为犄角,相互呼应,由知州唐震居中指挥,由于布置得当,可能更是由于蒙元的注意力和军队的的主力调往下游的安庆、池州、建康(现南京)等州郡,小小饶州城居然顶了长达近三个月,蒙元的几次凶猛进攻,都被江家军击退,可惜的是,下游的安庆、池州、建康、镇江不是被蒙元攻陷就是望风投降,饶州的扺抗丝毫得不到周边郡县的支持,在下游的州郡相继得手后,蒙元得以调取大部分主力攻取饶州,伯颜并派最熟识南宋情况的被贾似道陷害被迫投降蒙元的旧宋叛将刘整为攻城主将,刘整写信给唐震和万载公劝降,被公和唐公斥退信使,都回复刘整只有四个字,有死而矣。

作者:吾乃过客矣 (2013/3/22 13:48:53)   回复此贴
  回复:万载公小传(综合) 第 3 楼

刘整劝降不成,就调整部署,只以小部分兵力牵制义军,而以重兵攻城,关健时侯,掌握城中主要兵力的万道同却开城一门迎降蒙元,知州唐震公闻知城破,在府衙内自缢而死,万里公见城中居民狼奔突逐,预知饶州城破,与门人陈伟器公告别后,着朝服朝冠在后园止水池从容投水,家人和仆人纷纷跟从,族谱上记载是180多人,笔者看过一些专业学者的资料,说后来打捞上来的尸体有二百多具,而且多是江氏家人或其族人子弟,不乏妇孺;笔者无论观史还是读谱到此,终不能卒读,心总是给万支锥子刺着。而万载公此时见连续几日蒙元没有约战,已知大战不可避免,已聚子侄及全体将士作最后动员,忽连续接到唐公及家人的信报,带部分子侄潜回城中,则在府之家人,无论男女老幼,多已投池,只有陈伟器公等几个门生带一干邻居清理现场,由于投水之人太多,万里公尸体竟一时未能找到;原来,三古世系,几代书香,理学世家,三古虽然都已儿孙满堂,但还是按儒家的传统观念聚族而居,只有三房(满房)因万顷公在外为官,而万顷公妣钱氏九娘是个好胜的厉害角色,嫌万里公对家人管束太严,因而带自己的一部分子孙居于林塘祖居外,其余大、二房子侄均随万里公结族而居,但至蒙元兵急时,钱九娘却又带自己一房投靠万里公和万载公,到万载公带子侄筹备成立义军抵抗蒙元时,钱九娘怕自己的未成年孙子都给万载公拉去当兵,又借故叫自己的媳妇铎公妣丘氏十六娘带自己的儿子回居林塘祖屋,只将自己留下来,到万里公率家人殉宋时,见她有犹豫之色,遂嘱其等万载公回来处理后事,因而江氏一门女眷中,能够从赣如闽的只有她和丘氏十六娘,其余均随万里公投水,三古未成年子嗣及孙辈投水者多达数十人,至于具体人数是多少,700多年来一直是这一支江氏族人心中的痛,我们不愿知也不想知了;入闽后,杨太后体念江氏孤忠,将大臣之女或宫女配嫁给万载公孙及侄孙辈,并将自己的女儿宋端宗之姊赵氏公主下嫁给万里公之孙镗公之子日公(后来为记念宋末3帝显、昰、昺以日新为字,),江氏才得以在闽粤生根,并开花结果发展壮大,此是后话。就当时而言,是万载公弃官带子侄习武练兵行为起到了关健作用,后来又立兵自救,将成年子侄都带在身边抵抗蒙元才不至于跟随万里公去做了水鬼,而公及其子侄正因为是有一武傍身,才保护帝室一路躲过蒙元铁骑的层层追杀,使江氏三古一系重新发展壮大。同时,钱氏九娘的行为虽然有背三古世系的传统家教,但妇道人家,为自己小家庭着想,争取多一些的利益,本也无可厚非,而且,客观地讲,正是钱氏九娘的这种躲闪行为,使三房万顷公支系得以保存,入闽后发展成大族,钱氏应是我们的贤明女祖;所以饶州一役,大房万里公和二房万载公支系都几遭灭门,唯三房靠着钱氏九娘的精明损失不大,真乃不幸中的大幸。话说,当年万载公带几个子侄回到家中目睹家中惨剧,虽自万里公辞官回家起就因兄弟连心而思想上有所准备,但真正面对时,却也心胆俱裂,也不理会伟器公等几个师侄的招呼,就直奔后园止水池边而去,伟器公情知不妙,可几个壮年书生竟拦不住一个近七旬的老人,此皆因一是公本练武之人,二是公一时失却理智,寻死之意已决,眼看止水池里又多一个宋忠魂,正在这时,伟器公突然说出一句话,挽救了江氏三古剩余遗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话,由于又到了字限,卖下关子,让宗亲们想,以后有时间再说吧。

作者:吾乃过客矣 (2013/3/22 13:50:34)   回复此贴
  回复:万载公小传(综合) 第 4 楼

上贴说到伟器公等见万载公一心要寻死,就高声对公说道:“公能劝令兄保有用之身待他日再图国事,何不自惜其身,公若死,城外五千儿郎何往?江氏一族又何去,公不欲知令兄于公尚有遗言吗?”正是陈公的这句话,提醒了公自己还是五千义军的主帅,使公猛然醒悟到作为长辈还负有江氏血脉的责任,停止了寻死的念头和行为;至于万里公对公有什么遗言,兄弟一母所生,早就心灵相通,用不着太多的话语,就是为国为家,宁死勿滔靖康之耻(指北宋末,徽钦二帝被金国虏去,整个皇族及随驾大臣都受尽凌辱,一直被以后的汉族士大夫视作是整个汉民族的最大耻辱,所以,宋元对决前,蒙古联合宋灭金,尽管从皇帝到普通老百姓都懂得辱亡齿寒的道理,可南宋上下都出奇一致地支持灭金战争。)。所以江氏三古一系的恩人先是陈公伟器先生,后来有文公文山先生,即丞相文天祥公,呼吁各位宗亲若遇到二公后人,好好善待感恩,方不负先祖殷殷期望之意。话说公寻死之意虽消,但此时饶州城已破,万道同投降,估计蒙古兵不久即会找上门来,而公只带几个子侄潜回城中,并没有带多少卫队,所以虽然一时之间找不到万里公的遗体,却不敢再多停留,略为对伟器公等匆匆交待几句,就急望出城而去,江氏家人的后事,只能仰仗伟器公等几个万里公的门人来打理,出钱出力,笔者在此代表江氏后人向伟器公等及其后人致以谢意。原来,江氏三古虽然俱为朝廷高官,但本身俸禄养着一大群的家眷及家人,并没有一点积蓄,靠墒公(江氏这一支的入赣始祖)等上几代积蓄下来的家产,全部被万载公充作义军的军费,饶州之役后,可以讲是家散人亡,曾几何时,三古昆仲等同为宋廷高官时,曾经令多少人家羡慕向往,江氏几他支系的宗亲,甚至纷纷效仿三古取名,也叫万某等的,如叫万九的,在其后明后期到清初所修的江氏族谱中就有好几个,(其实,万里、万载、万顷均是出仕后的名讳,也就是官场上的名字,家族内取单字为名、双字为字并取号的传统一直延续了好几代,后来因为家族的分散扩大及为避蒙元的追杀才不得尔入乡随俗,后代按当时当地的习俗取名,所以江氏三古系入闽后的后人也有多取数字后加郎字为名的,如三房万顷公的后裔,其开基祖钱氏九娘虽是没文化的女流之辈,可却类似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个最讲实际的厉害角色,万里公生前,她尚且有所忤逆,后来又经历家族惨变,一路逃亡入闽,深谙生存才是第一硬道理之要义,最令其忌惮的三古中最后一古二伯万载公也在厓门最后一战前因救幼帝端宗而被飓风卷入海中涛海而死,三古世系中唯她辈份最高,三古家族虽一直是元世祖的招降对象,可自鄂州第一战直至厓门最后一战,残宋葬身茫茫大海,江氏三古一族始终没有一人向蒙元投降,所以江氏三古一族成为元初统治者最为忌恨的追杀对象之一,宋的另一个忠臣家族是丞相天祥公家即文家,其弟为广东惠州守备,为避免全城百姓免受屠杀亦已投降蒙元,而天祥公子女及其他亲族或战死或被俘,剩一子一女被蒙元统治者逼迫为娼为奴来要协文天祥公投降,而公始终不屈,其家族景况比我们江家还惨,其时,江氏三古家族虽已分散隐居于闽粤两省,但江氏三古门生故吏甚多,其中必有来往互通消息者,而作为江氏三古入闽一族之辈份最高的钱氏九娘,作出决策,为掩饰江氏附宋残余的身份,改换名字也是非常合理的事情,所以三房万顷公支系的后裔,有很多是唤作某某郎的,连在赣已殉宋的万顷公及其长子铎公,也被改作十二郎及十八郎,而中国自唐以来直到明季,所谓的士人之家或读书人,多以自己在家族兄弟的排行中来自称或者喜欢被称为某氏某某郎,并不是元朝才有这种取数字加郎的取名习惯,只是后来到修族谱时,因时间久远,已分不清是当初就有的还是后来才改的名字,而留在都昌的江氏其他支系,都已非三古系的亲族,并不知道三古一族的传统,以为三古名讳之万字乃三古在背份排行中的固有之字,自然,三古昆仲皆登仕途,出仕后在自己名讳中皆带一万字,为当时世人所艳慕,江氏其他支系的人甚至外姓人纷纷仿效,取万某为名亦不足为奇,但将有万字的都当作三古的同辈兄弟,则未免可笑;因为以某一固定字来排辈取名是明中后期以后才有的现象,三古世系虽书香世家,但也绝不会古板拘泥,既不会预先取定万字作三古所有兄弟的排名,也不会因为三古兄弟的先后显贵而将其他未出仕的兄弟的名字都改作一律带万字,以三古世系家学渊源,起名取字放号,都必预先作一通深究,绝不会犯避讳、重复之类的低级错误。

作者:吾乃过客矣 (2013/3/22 13:52:29)   回复此贴
  回复:万载公小传(综合) 第 5 楼

都昌清康熙时江氏族谱中有一篇‘古崖先生圹中记’ 〈托名是三房万顷公长子鉴所作,实际应该是清初都昌宗亲修族谱时托鉴之名加上去的,即可能是这个鉴公的后人以鉴之名所写,至于这个鉴公是否为万顷公长子,由于先祖离赣之时过于狼狈苍茫,至明清修谱时又因时代久远,所以闽粤谱均没有鉴公其人,所以其是否属三古世系还是外枝扦入,有待宗亲们去考证,但考证时万勿以都昌谱为源头,否则会更陷错漏泥潭〉说万顷公原来名讳千里,因为避讳万里公才改名万顷,这是很方唐无稽的,世人皆知三古家学渊源,三古昆仲均为饱学大儒,焉会有如此幼稚之举措,而这个鉴公作为万顷公的长子,怎会不知万里、万顷皆是上辈在仕林之名的缘故,不会影响各自在家族中的名讳,再说万里公曾几度辞官,在仕途中并不顺利,其生前在江氏家族中并不显得特别显贵,后来虽被追赠国公并被赐谥号,也是在万里公率家人殉宋后所得到的精神奖励,而作出这奖励的赵氏皇族此时正被这个鉴公的二伯万载公抱着被蒙元追杀得拼命往东南沿海流亡而喘不过气来,江氏一族并没有因这追赠得到什么实质的东西;又岂会在二公生前就知万里公日后会显贵而预先避其之讳呢;要是这鉴公知其二伯父万载公随后也被赠侯赐溢<封建王朝的最高奖赏>,说不定又多出一段先君子原取某某号,为避开闽侯讳,故取现号的内容来,而且,以三古家族的孺学根底,岂会发生兄取名万里,弟取名千里的庸俗效颦之举。以笔者的看法,这个‘鉴公’ 倒有一定的古文字功底,可惜通篇都充满了明清落第秀才的八股酸儒之气,并未得到三古家族的儒学真传,所以还是写不出宋末江氏三古家族哪种慷慨忠义、直抒胸意的大手笔文章来,即或到底不是三古世系的亲族,无法体会到三古家族哪种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切身感受;反倒使真正的三古族裔背负攀荣附贵的嫌疑,所以建议都昌宗亲取消这篇作为都昌族谱第一篇的文字,以免错漏流传更广,江氏一姓,并不只有三古一支,三古一系,无论多炫耀显赫,也只是属于过去的事,天下江氏一家,三古家族带给我们的荣光,也为天下江氏所共有,并不是三古族裔所独有,我们江氏都应为我们与三古先贤同血同源而自豪,于笔者看来,即使你为万里公之嫡系长子,如果你自己不努力争气,整日以家族昔日的荣光来炫耀自己,终不至残宋赵氏皇族会突然翻生重掌天下来给你荣华富贵吧,所以,笔者倒希望天下江氏,无论与三古世系或亲或疏,都能同气连枝,相互提携,共同努力把三古的荣光发扬光大,即使你能拿万里公的牌子来争得些许体面,但人家也只是敬重你先祖万里公而矣,与你何干,或者即使你真是万里公之嫡系子孙,但却一事无成,谁又会相信你,反而会认为以万里公之贤明家传,怎会有如此不肖不堪的子孙,遭嘲笑的不单是你,如三古天上有灵,也会感觉脸上无光。后来都昌江氏真的在清初康熙年间修谱时,因缺乏沟通,以为三古一系,全疫于宋末,再没有亲近族裔子孙存在,但此时万里公名号已由前朝叛逆转为世所公认的忠义之家,攀荣附显,趋利避害乃一般世人的心理,于是就由元初的与三古世系划清界线变为争相延之入谱入族了,而以旁系代替三古本枝修谱,扦插在所难免,甚至误将万字作为三古在辈份排行中的固有之字,将自己族枝中带万字名字的先祖都列为江氏三古的兄弟,胡乱扦插,反而使原本还较为清晰的三古世系搞得更混乱了;而三古的真正后裔所修之族谱,也因时间的久远也无法一一考证,反而因都昌是三古的祖居之地而奉都昌谱为正宗;孰不知都昌谱三古世系的上系和下系都已被扦插篡改,更加无法搞清三古枝脉的源流了。)

作者:吾乃过客矣 (2013/3/22 13:54:37)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1 每页5条 当前1/5页 [1] [2] [3] [4] [5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4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4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江氏论坛  执行时间:406.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江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